今天是:

本站首页

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从焦虑到赋能:家长如何成为孩子的心理守护者

发布日期:2021-09-13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看见成长需求:理解大学生的心理世界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独立意识增强的同时仍依赖家庭支持。家长需关注以下核心需求:

自主探索的空间:尊重孩子对专业选择、社交方式、未来规划的决定权,避免过度控制。

情感共鸣的容器:接纳其迷茫、焦虑等负面情绪,成为稳定的情绪支持源。

社会化的实践场:鼓励参与社团活动、实习实践,在试错中积累社会经验。

误区警示:将"保持沉默"视为"独立成熟",忽视孩子对情感联结的深层渴望,易导致亲子关系疏离。

二、构建情感联结:亲子沟通的黄金法则

1. 营造"无压力对话"环境

场景选择:避免在饭桌上说教,可尝试散步、运动或共同参与活动时聊天。

话题切入:从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切入,如影视作品、校园趣事,再自然过渡到情感话题。

2. 掌握"提问-倾听-反馈"三步法

开放式提问:"最近和室友相处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新鲜事想分享?"

深度倾听:放下手机,保持眼神接触,用点头、重复关键词等非语言信号回应。

建设性反馈:用"你的感受我理解,或许可以试试..."代替"你应该..."的命令式语言。


三、应对学业压力:从"焦虑传递"到"共同赋能"

家长常陷入"过度担忧-施加压力-孩子更焦虑"的恶性循环。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设定合理期待:根据孩子实际能力制定目标,用"进步空间"替代"必须达到..."。

提供资源支持:帮助制定学习计划、提供专业咨询信息、共同寻找放松方式(如运动、音乐)。

强化积极反馈: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对努力和进步及时肯定,如"看到你这么认真准备考试,妈妈很欣慰"。

特别提醒:避免比较式激励,如"别人都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行",这易引发自卑感与逆反心理。

四、警惕隐形风险:网络时代的特殊挑战

1. 识别"网络沉迷"信号

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对线下活动失去兴趣;

因游戏/社交软件与家人发生激烈冲突;

出现睡眠障碍、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生理症状。

2. 建立"技术使用契约"

共同制定每日屏幕时间上限;

设置"家庭无手机时段"(如晚餐时间);

鼓励替代性活动(如运动、家庭游戏、共同观影)。

专家建议:将电子产品管理作为家庭共同参与的项目,而非单方面的管控,更能获得孩子配合。

五、家校协同:构建心理支持网络

1. 主动建立联系

通过家长群、家校平台了解孩子在校表现;

每学期至少与辅导员沟通1次,关注心理状态变化。

2. 尊重专业判断

若学校建议进行心理评估,应积极配合而非回避;

配合学校参与心理健康讲座、家长工作坊等活动。

3. 危机应对机制

发现孩子出现自伤行为、极端情绪时,第一时间联系学校心理中心;

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必要时陪同就医。

六、家长必修课:自我成长与情绪管理

1. 避免"情绪传染"

管理自身焦虑,通过运动、阅读、兴趣活动调节情绪;

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压力,展现积极生活态度。

2. 持续学习心理知识

关注权威心理健康平台(如教育部心理中心公众号);

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培训,提升心理教育能力。

数据支持:研究显示,家长参与心理教育的频率与孩子的心理韧性显著正相关。

结语:用科学的爱陪伴成长

心理健康是终身课题,需要家庭持续注入温暖与力量。家长的角色不是"完美问题解决者",而是"始终在场的支持者"。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理解孩子,用智慧的陪伴滋养心灵,共同守护青春期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