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夜宴》牛年春晚成功出圈,带来社会广泛好评,这部舞蹈作品讲述的是一群作为宫廷乐师的小姐姐们参加宫廷夜宴的场景,舞蹈创意来自于博物馆唐三彩乐舞俑生动的舞蹈形象。演员们用俏皮活泼的舞姿,展示了小姐姐们参加宴会前的紧张激动、娇憨可爱,和在宫廷演出时的落落大方,配合AR技术,让大家感受到了盛唐时代的文化风情。
唐宫小姐姐们宛若画中仙,让我们看到,大唐时代那些曾经出现过的明媚的女孩子,不是枯坐在博物馆几千年的陶人,也不是盛世王朝的背景板小人物,她们是那么明媚、灵动,充满了生命力。她们的服饰也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描述,她们的“斜红”装、“双垂”髻、齐胸衫裙,舞动之间尽显妖娆飘逸,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大唐小姐姐们的漂亮衣裳。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是李白对杨贵妃的描述,李白把杨贵妃的容貌比作盛开的牡丹花,杨贵妃的衣裳就像天边灿烂的云霞,大唐女子服饰就是这样绚丽多姿而富于变化。
正如我们在《唐宫夜宴》舞蹈中看到的,隋唐女子服装主要以襦衫、长裙搭配。裙子穿用时裙腰靠上,甚至提高到胸乳,襦衫下摆常束于裙内。《唐宫夜宴》的整体造型来源于唐三彩的舞乐人俑,服饰的色彩仍然是以唐三彩为原型,以绿色、黄色为主色调,兼有二者的渐变色做调和。裙上的花纹采用了唐朝盛行的宝相花花纹,这是那个时代女子的常见装束。初唐、中唐时期,受胡服的影响,女子衣袖常用窄袖,中唐以后,虽然劳动妇女的衣袖依然相对窄小,贵族女子的衣袖却逐渐放宽,晚唐和五代时,甚至出现了长可及地的大袖衫。
我们在唐代周昉绘制的《簪花仕女图》中可以看到,女子的大袖衫用薄如蝉翼的细纱制成,隐约可见臂膀上的肌肤,让人不由遐想纱衣下是怎样的肌理细腻、肤如凝脂,而图画中两位贵族女性的华美长裙更是引人注目。唐代长裙种类繁多,式样高雅,常见的有画裙、百叠裙、百鸟裙、花笼裙、间裙和石榴裙等。画裙是用特殊的颜料直接在裙子上作画,非常的潇洒写意,百叠裙是在腰间打了很多的细褶,百鸟裙则是用各种珍禽羽毛编织而成,还有金丝银线织就的花笼裙,走起路来,上面的花鸟蜂虫好像活的一样,非常奇妙。间裙多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材料竖排间隔制成,常见的有红绿、红黄、黄白等不同的颜色搭配。在陕西的礼泉,有太宗的昭陵,昭陵附近有大量陪葬墓,像郑仁泰和李震是太宗倚重的文臣武将,段简璧是太宗的外甥女,燕妃则是太宗宠爱的妃子,这些墓葬中存有大量壁画,现在都存于昭陵博物馆,壁画中女子最常见的长裙就是间裙,在中唐以前,间裙确实比较流行。
段简墓壁画
燕妃墓壁画
石榴裙则是年轻女孩很喜欢的长裙,石榴裙艳丽如盛开之石榴花,女子穿着显得娇俏动人。唐时关于石榴裙的描述很多,白居易有诗《官宅》曰:“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唐人万楚在《五月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韦庄在《赠姬人》中也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不论是在出土的唐三彩女俑像中,还是在唐代的古墓壁画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唐代女子在襦衫和长裙外,最喜欢的搭配是披帛和半臂。半臂是男女皆可穿用的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有对襟或套头等样式,女子半臂多穿在襦衫外面。
唐·阿史那忠墓壁画
西安鲜于庭诲墓唐三彩女俑像
披帛是用轻细的罗纱裁制成的长巾,有单色的,也有按不同喜好绣上图案花纹。一般说来隋唐女子的日常装扮就是上着襦衫下着长裙,穿用时常辅以半臂、披帛。唐朝女子的服饰已经非常华美富丽了,但她们还不满足,为了让自己的服饰更为多姿多彩,她们还喜欢男装和胡服。女着男装的装扮是着圆领缺胯长袍,窄袖口,腰间有带,下穿小口裤,足穿浅口鞋。胡服则是着翻领窄袖袍,腰间有蹀躞带,下着小口裤,足登软锦履。唐代女性喜欢穿男装来显示自己的飒爽英姿,从宫廷贵妇到乡野村姑莫不如此。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文明独特的承载体,唐代女性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最为瑰丽的篇章,是承载丰富文化信息的旅游吸引物,蕴含着丰富的旅游价值。现在很多景区和景点都很注重对服饰文化的展示,让历史鲜活了起来。中华悠久的历史,应该是生动的、有温度的,《唐宫夜宴》既传承了历史,也有当代的创新,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而当下,随着大国崛起,年轻一代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不断提升,复兴传统文化也到了最合适的时机与环境,相信将来这样优秀的富有文化气息的作品会更多!
——基础教研室张珂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