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新闻

综合快讯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育人新闻 >> 综合快讯 >> 正文

筑梦旅成丨阅读经典,强国有我——“书评”达人评选

发布日期:2025-10-14    作者:      点击:

青年强,则国强。阅读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书写,将阅读中思想碰撞的火花、激荡人心的瞬间凝练成文字,传递给更多热爱阅读的人。通过一本本启迪心智的书籍,感悟思想的深度与文化的广度,从书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增强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01.《你不必是一朵花》

在一段闲适的午后时光里,我邂逅了《你不必是一朵花》这本书,它如同一阵清新的微风,轻轻拂过我的心田,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这本书的文字,质朴而温暖,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作者以女性细腻而敏锐的视角,讲述着生活中的点滴故事,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在作者的笔下都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之中,与作者一同感受着生活的喜怒哀乐。

书名“你不必是一朵花”,一下子就击中了我。在传统的观念里,女性常常被期待像花朵一样娇艳、柔弱,需要被呵护。但这本书告诉我,每个人都不必被这样的定式所束缚。我们不必非得成为一朵花,可以是山间肆意生长的野草,坚韧而自由;可以是参天的大树,独立而挺拔。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大学生活,刚入学时,我也曾陷入过这样的误区,觉得女生就应该文文静静,按照既定的模式去发展。于是我参加各种社团,努力去迎合那些所谓的“女生该有的样子”,可内心却越来越迷茫,因为那并不是真正的我。

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就像我身边的朋友。他们有着各自的梦想和烦恼,在生活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地前行。有的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事业,不顾外界的质疑;有的在感情中历经波折,却依然保持对爱的信念。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人生没有固定的模板,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像我在大学选择专业时,家人希望我选择一个稳定、传统的专业,但我内心对旅游的热爱,超过了一切。在读了这本书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因为我知道,只有追随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收获快乐和满足。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这本书也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大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学业上的压力如同一座大山,压得我有时喘不过气来。复杂的课程、繁重的作业,让我感到力不从心,仿佛置身于黑暗的迷宫,找不到出口。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一大难题,和室友的小摩擦、与同学之间的竞争,都让我烦恼不已,内心充满了困惑与焦虑。但书中的人物在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和坚持,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我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一次克服困难,都让我变得更加坚强,也让我明白,挫折是成长的阶梯,只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才能见到绚丽的彩虹。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的人际关系。它让我懂得,真正的友情和爱情,不是相互的束缚,而是彼此的尊重和支持。在大学里,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相互鼓励,共同成长。我们不需要为了迎合对方而改变自己,而是在彼此的陪伴下,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不必是一朵花》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又似一位智慧的导师,在我迷茫时为我指引方向,在我失落时给我温暖的安慰。它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芒。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份感悟,勇敢地做自己,在生活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成为那棵永远生机勃勃的常青树,无畏风雨,茁壮成长,以独特的姿态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篇章。

02《谁的青春不迷茫》

我想说的是在迷雾中与自己并肩。

“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翻开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这句话像一把钥匙,轻轻旋开了我们心底那扇尘封已久的门。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也不贩卖成功学,它只是一个三十岁男人对着十年日记本的低语,却奇迹般让数百万陌生人红了眼眶——那些关于学业、职场、爱情、亲情的片段,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切片。

刘同以“日记回顾”的独特形式,将2004至2013年北漂十年的私人文字,置于三十岁自己的回望中。于是文本产生了奇妙的复调:二十三岁的他在深夜痛哭,三十岁的他在旁边写下批注;年轻的自己急于向世界证明,年长的自己却忙着与过去的伤痕和解。这种“双重视角”让读者同时体验到疼痛的锋利与愈合的温度——原来成长不是抹去伤痕,而是学会与疤痕共处。

书中最动人的部分,不是他最终成为光线影业副总裁的“逆袭”,而是那些近乎“羞耻”的脆弱:第一次被领导当众责骂后躲在楼梯间啃冷掉的包子;把全部工资投入一场单恋却连手都没牵到;连续七次策划案被否决后,在出租屋里用胶带把碎裂的镜子一点点粘回。刘同毫不掩饰那些“不够体面”的青春,反而印证了:迷茫本身不是缺陷,而是年轻灵魂正在校准方向的证据。

全书贯穿三大母题:孤独是认识自己的入口,选择是自我负责的开始,记录是完成救赎的路径。他以“火柴”作为核心意象——燃烧短暂,却足以照亮一瞬;正如青春的价值不在于长久发光,而在于曾经用尽全力地亮过。

合上书,我想起自己的大二生活:早八的课、堆满床的备考资料、参加不完的活动,还有面试被刷后独自走回宿舍的那段夜路。曾经我以为“迷茫”是毕业才配拥有的奢侈,如今才懂,它就藏在“选什么方向、要不要尝试、继续升学还是尽早实习”的日常缝隙里。

《谁的青春不迷茫》不是一剂速效鸡汤,它更像一面镜子、一盏昏黄的灯。镜子照见曾经狼狈却倔强的自己,灯光轻声说:别怕,雾还没散,但脚下的路正一寸寸亮起来。当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请记得把书里最后一句话默念三遍——“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然后抬头,继续往前走。迷雾终将退去,而那个在迷雾中学会与自己并肩的人,也会渐渐长成你最喜欢的模样。

03.《小小浮浪人》

翻开《小小浮浪人》,仿佛踏入了一个奇幻而又充满诗意的世界,跟随着主人公的脚步,开启了一段别样的心灵之旅。 书中描绘的小小浮浪人,在广阔天地间自由穿梭。他的生活没有固定的轨迹,与山川河流为伴,和花草树木对话。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的重重束缚下,显得格外令人向往。他像一阵风,不受世俗的羁绊,带着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探索着每一个角落。他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经历的各种奇妙故事,都如同散落在时光里的珍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读完《小小浮浪人》,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更是一首关于自由、成长与美好的赞歌。它提醒着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内心对诗和远方的向往,要勇敢地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像小小浮浪人一样,带着梦想,踏上属于自己的精彩旅程。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知的勇气,就会遇到更好的自己。

04.《夏日走过山间》

翻开约翰・缪尔的《夏日走过山间》,仿佛跟着他的脚步,踏上了 1869 年那片未被过多惊扰的内华达山脉。没有复杂的情节,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是一位自然观察者用文字记录下的夏日山野日常,却让我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重新触摸到了自然的温度与生命的本真。

缪尔笔下的自然,从不是冰冷的风景,而是充满呼吸与心跳的生命体。他会蹲在草丛里,细数龙胆花花瓣上的纹路,“每一朵蓝色的小花都像被晨露吻过,花瓣边缘还沾着阳光织成的金纱”;也会仰头凝望松树,看风穿过枝叶时 “松针奏出的交响乐,比任何乐器都更清澈辽阔”。最让我动容的是他对 “微小生命” 的尊重 —— 遇到挡路的甲虫,他会小心翼翼地将其移到草丛;看到被暴风雨折断的树苗,他会感叹 “它曾努力向着阳光生长,即使倒下,也带着生命的倔强”。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不是居高临下的欣赏,而是平等的对话与共情,让我意识到,我们眼中的 “渺小”,其实都是自然精密系统里不可或缺的一环。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缪尔在山野间体悟到的生命哲思。一次暴雨过后,他看到山坡上的野花被打得七零八落,却在次日清晨发现,那些弯折的花枝竟重新挺直,还开出了更娇艳的花朵。他写道:“自然从不会被摧毁,只会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这让我想起自己面对困境时的焦虑 —— 工作中的挫折、生活里的失意,总让我陷入 “无法挽回” 的恐慌。可读完这段文字才明白,生命本就像山野里的草木,有风有雨才是常态,重要的是像野花那样,在风雨过后依然保有向上生长的力量。此外,缪尔在独处时的思考也让我共鸣:他在星空下写道,“当人站在群山之间,才会懂得自己的渺小,也才会看清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如今我们总被手机里的信息裹挟,被世俗的标准推着向前,却很少有机会像这样与自己对话。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被欲望填满的内心,也提醒我们:偶尔停下脚步,到自然中去,才能找回内心的平静。

合上书页,再看向窗外的城市,我忽然多了一份不一样的视角。曾经觉得路边的树木只是“绿化装饰”,现在却会留意树叶的脉络、枝头的鸟窝;曾经抱怨下雨天的不便,现在却会想起缪尔笔下 “雨滴敲打着松枝,像大自然在写情书” 的浪漫。《夏日走过山间》不只是一本游记,更是一封写给自然的情书,一次对现代生活的警醒。它告诉我们,自然从不是遥远的 “景区”,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而真正的幸福,也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而在于能否像缪尔那样,用一颗敏感而敬畏的心,去感受每一缕风、每一朵花、每一段平凡时光里的美好。

往后的日子里,我想我会常常想起这本书—— 想起内华达山脉的夏日,想起缪尔对自然的热爱,也想起自己对生命应有的态度:永远保持好奇,永远心怀敬畏,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05《布鲁克林有棵树》

这本书从不是简单的成长故事,而是一曲在困顿中生长的生命赞歌。弗朗西一家挤在布鲁克林的破旧出租屋,父亲酗酒早逝,母亲为生计奔波,贫穷如阴影笼罩童年。但弗朗西从未被打倒——她在捡书读,在楼梯间借着灯光编织文学梦,母亲的坚韧、父亲残存的诗意,都成了她对抗苦难的养分。

最动人的也是最打动我的是那棵生命力顽强的生命树,它扎根于水泥裂缝,却总能枝繁叶茂,恰如弗朗西的人生:即便出身卑微,依然能凭借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生活的热爱,在贫瘠土壤里种出属于自己的星光。这不是童话式的逆袭,而是平凡人用勇气书写的希望。

就像书中的弗朗西一样并未被苦难击垮。她有着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常常在垃圾桶旁捡拾被丢弃的书籍阅读。我从她的故事中得到了力量。同时,家庭的羁绊也塑造了她。母亲的务实教会她生存,父亲的浪漫让她心怀憧憬,哥哥的陪伴让她不感孤独。这些复杂的亲情,如同土壤里的腐殖质,滋养着她的根系,让她在向上生长时,也能锚定内心的温暖与归属。她爱母亲的坚韧,也理解父亲的脆弱,这种对家人的包容与爱,让她的内心更加柔软而强大。

当我们合上书本,弗朗西的身影仿佛还在布鲁克林的街头,带着那股从贫瘠里长出的韧劲。这让我们明白,生活的苦难从不是绝境,只要像她和那棵天堂树一样,在困境中扎根、汲取、生长,平凡人也能在生命的荒原,种出独属于自己的、永不熄灭的星光。它照亮的不仅是个人的前程,更是所有在困境中挣扎者的希望之路,告诉我们:无论起点多么低微,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有前行的力量。

06《布鲁克林有棵树》

初见《布鲁克林有棵树》书名,我误以为是本自然风光散文,翻开才发现,它藏着一个关于贫穷、挣扎与希望的成长故事。20 世纪初的布鲁克林,弗兰西一家挤在破旧出租屋,父亲约翰尼嗜酒却温柔,母亲凯蒂坚韧务实,弗兰西则像墙角的天堂树,在缺憾却温暖的环境里,汲取生活养分,活成了自己的光。

书中最让我动容的,是弗兰西面对贫穷的“不低头”。她从小和弟弟尼雷踩着破鞋捡垃圾换钱,补贴家用;即便母亲觉得 “穷孩子读这些没用”,她仍在昏暗灯光下逐字读《莎士比亚》与《圣经》,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她攒钱买笔记本,在扉页郑重写下 “我的自传”,想记录生活的苦与甜,证明日子虽难却未被辜负。这份困境中的热爱与坚持,比华丽辞藻更有力量 —— 真正的成长从不是温室呵护,而是风雨里学会扎根。

弗兰西的外婆是书中另一个亮眼角色。她没多少文化,却用朴素道理教孩子“爱自己”:“哪怕穷得只剩一件衣服,也要洗干净、穿体面。” 这句话像种子在弗兰西心里扎根。后来她在工厂打工,即便周围人潦草度日,仍会收拾妥当,休息时拿出书读。这让我明白,贫穷能限制物质,却困不住精神丰盈;对待生活的态度,才是决定人生高度的关键。

书里的天堂树是贯穿始终的象征。它长在布鲁克林墙角,没有沃土与浇灌,却顶着风沙烈日向上生长,最终枝繁叶茂。就像弗兰西一家,在贫穷泥沼中挣扎,却从未丢了对生活的热爱:约翰尼给孩子唱歌,凯蒂深夜缝补时哼童谣,弗兰西把碎玻璃当“星星” 收藏。这些细碎温暖,像天堂树的根,紧紧抓住生活土壤,让家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合上书时,窗外夕阳洒在楼下小树上,我忽然想起弗兰西的话:“活着,就意味着要忍受些什么,然后去争取些什么。”《布鲁克林有棵树》没有惊心动魄的剧情,没有完美角色,却用真实细节告诉我们:生活或许满是不如意,但只要心中有 “希望” 这棵树,哪怕身处尘埃,也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这份从书中汲取的力量,会一直提醒我,未来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要像弗兰西一样,保持热爱,向阳生长。

07《在细雨中呼喊》

那时候我四岁,父亲还在村里的榨油厂干活,每天回来身上都带着一股芝麻的香味。母亲总在傍晚时分站在门口张望,看到父亲的影子就会喊我:“去把你爹的布衫拿过来。”我跑过去时,总能看到父亲肩膀上落着细碎的油渣,他会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糖,糖纸在夕阳下闪着光。

但这些温暖的碎片,在那个细雨飘扬的夜晚到来后,像是被雨水泡软的纸,慢慢糊住了记忆。我回想起了那个细雨飘扬的夜晚,当时我已经睡了,就像玩具似的被放在床上。屋檐滴水显示着寂静的存在,我的入睡是对雨中水滴的逐渐遗忘。就在这时,一个女人哭泣般的呼喊声从远处传来,嘶哑的声音在黑夜里突然响起,使我此刻回想中的童年颤抖不已。我看到自己,一个受惊的孩子睁大恐惧的眼睛,他的脸型在黑暗里模糊不清。那个女人的呼喊持续了很久,我急切期待着另一个声音的出现,却始终没有回应。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

第二天早上,我问母亲昨晚的喊声是谁的。母亲正在揉面,面粉落在她的蓝布围裙上,像一层薄雪。她停下手里的活,看了看窗外,又摸了摸我的头,说:“是隔壁村的王婶,她男人走丢了三天了。”我又问:“那为什么没人应她?”母亲没再说话,只是把揉好的面团放进蒸笼,蒸汽很快漫了上来,模糊了她的脸。那天的早饭是白面馒头,我却没吃出往常的香味,总觉得喉咙里堵着什么,像夜里没散的雨雾。

可能是几天以后,我坐在屋后的池塘旁,一个陌生男人向我走来。他的黑衣在阴沉天空下如旗帜飘荡,犀利的目光一直注视着我。就在我惊恐万分时,他转身离去,黑衣发出哗哗的响声。我成年后回顾往事,惊诧自己当初为何将这声音理解成是对那个女人呼喊的回答。后来我才知道,那个黑衣男人是王婶的男人,他走丢后迷了路,绕了半个月才找回来。可他回来时,王婶已经不在了——有人说她去了城里,有人说她掉进了河里。我再也没见过王婶,只记得那个雨夜的呼喊,还有那天池塘边的风,风里带着芦苇的腥味,吹得我眼睛发疼。很多年后,我在城里的雨天里,偶尔还会听到类似的呼喊声,每次都忍不住停下脚步,回头望去,却只看到来往的人群,和被雨水打湿的街道。

08《在细雨中呼喊》

1965年的时候,一个孩子开始了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我回想起了那个细雨飘扬的夜晚,当时我已经睡了,我是那么的小巧,就像玩具似的被放在床上。屋檐滴水所显示的,是寂静的存在, 我的逐渐入睡,是对雨中水滴的逐渐遗忘。应该是在这时候,在我安全而又平静地进入睡眠时, 仿佛呈现出一条幽静的道路,树木和草丛依次闪开。一个女人哭泣般的呼喊声从远处传来,嘶哑的声音在当初寂静无比的黑夜里突然响起,使我此刻回想中的童年的我颤抖不已。

我看到了自己,一个受惊的孩子睁大恐惧的眼睛,他的脸形在黑暗里模糊不清。那个女人的呼喊声持续了很久,我是那么急切和害怕地期待着另一个声音的来到,一个出来回答女人的呼喊,能够平息她哭泣的声音,可是没有出现。现在我能够意识到当初自己惊恐的原因,那就是我一直没有听到一个出来回答的声音。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

紧随而来的另一个记忆,是几只白色的羊羔从河边青草上走过来。显然这是对白昼的印象,是对前一个记忆造成的不安进行抚摸。只是我难以确定自己获得这个印象时所处的位置。

可能是几天以后,我似乎听到了回答这个女人呼喊的声音。那时候是傍晚,一场暴雨刚刚过去,天空里的黑云犹如滚滚浓烟。我坐在屋后的池塘旁,在潮湿的景色里,一个陌生的男人向我走来。他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走来时黑衣在阴沉的天空下如旗帜一样飘荡着。正在接近的这个景象,使我心里蓦然重现了那个女人清晰的呼喊声。陌生男人犀利的目光从远处开始,直到走近一直在注视着我。就在我惊恐万分的时候,他转身走上了一条田埂,逐渐离我远去。宽大的黑衣由于风的掀动,发出哗哗的响声。我成年以后回顾往事时,总要长久地停留在这个地方,惊诧自己当初为何会将这哗哗的衣服声响,理解成是对那个女人黑夜雨中呼喊的回答。

我记得这样一个上午,一个清澈透明的上午,我跟在村里几个孩子后面奔跑,脚下是松软的泥土和迎风起舞的青草。阳光那时候似乎更像是温和的颜色涂抹在我们身上,而不是耀眼的光芒。我们奔跑着,像那些河边的羊羔。似乎是跑了很长时间,我们来到了一座破旧的庙宇,我看到了几个巨大的蜘蛛网。应该是更早一些时候,村里的一个孩子从远处走过来。

我至今记得他苍白的脸色,他的嘴唇被风吹得哆哆嗦嗦,他对我们说:“那边有个死人。”死人躺在蜘蛛网的下面,我看到了他,就是昨天傍晚向我走来的黑衣男人。虽然我现在努力回想自己当初的心情,可我没有成功。回想中的往事已被抽去了当初的情绪,只剩下了外壳。此刻蕴含其中的情绪是我现在的情绪。陌生男人突然死去的事实,对于六岁的我只能是微微的惊讶,不会出现延伸的感叹。他仰躺在潮湿的泥土上,双目关闭,一副舒适安详的神态。我注意到黑色的衣服上沾满了泥迹,斑斑驳驳就像田埂上那些灰暗的无名之花。我第一次看到了死去的人,看上去他像是睡着的。这是我六岁时的真实感受,原来死去就是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