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新闻

综合快讯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育人新闻 >> 综合快讯 >> 正文

【师德师风】优秀典型案例:“大山里的教育守望者”陈立群

发布日期:2025-09-29    作者:      点击:

陈立群,躬耕教坛40余载,担任校长30余年,从杭州学军中学校长任上退休后,他婉拒民办学校高薪聘请,远赴黔东南贫困地区义务支教,任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

5年多来,陈立群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骨干队伍,学校办学质量从黔东南地区最后一名跃升至第一名。他心有大爱、无私奉献,始终把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求学成长作为己任,支教期间翻山越岭、走寨访户,用义举带动了更多人开展支教助学。

一座桥两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

加诸于陈立群身上的标签很多,但当记者让他选择其一描述自己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老师,陈立群。

这样的选择并非无迹可寻。从陈立群家的窗口望出去,是一间低矮的闲置仓库,但陈立群告诉我说,在他儿时,那里就是村里唯一的小学,“四个年级,一个老师,一个年级一列,老师一列一列教过来。你无法想象那时候的艰苦。”

但陈立群从不觉得苦,在他看来,那朗朗书声就代表着走出大山的机会。后来,年久失修的空置校舍被倒下的大树砸了一个大洞,他还亲自掏了腰包修缮校舍。

那里,装着他的童年,也载满了他的乡愁。

我们在他的书里,读到过这样的乡愁——

我出生在杭州市临安区的农村,家住在必须攀登数百级台阶才能到达的塔头岭上。20世纪30年代,由于大水冲毁了岭上的一座桥梁,岭上三个自然村村民的出行受阻,因此我的爷爷出资修建了一座石拱桥。这座桥至今保存完好,修桥一事也在当地传为佳话。

记得我读高中的时候,从家里到学校有30多里路。有一次,我和妈妈闹了别扭。妈妈说,要么你别读高中了;我当时气也上来了,说不读就不读。不料,这简短的对话被我父亲听到了。他老远甩过来一句:“别的事情可以商量,读书的事情没得商量。”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我很明白:只有读了书,有了知识,未来才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爷爷修的一座桥,影响了我的人生;父亲说的两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之所以在退休之际选择支教,我最初的动力也在于此。

既要“春风化雨”,也需“当头棒喝”

“久渴渐成愁”的贫困地区,需要一泓泓甘洌的“清水”。

地处“天下苗族第一县”,民族中学是台江县唯一的高中,3000名学生中有1300多人来自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这里曾一度承载着让孩子通过高考走出大山的希望,但带着责任和情怀的支教,也绝不是一次理想的浪漫之旅。

“原以为这里只是管理和理念差,没想到问题还不止于此。”刚到台江民中,陈立群面对的便是:学生不学,老师不管,家长更不重视。

在家访中,陈立群发现很多苗寨里的一些女孩子甚至不识字;在课堂上,有一次发现最多的班上有37名学生趴在课桌上睡觉。当时,台江民中的高考本科上线率仅10%左右。“这就是当地的闲适文化,要想春风化雨,首先得当头棒喝。”

浮躁止于宁静,惊雷响于无声。当时签约一年的他,一点没有“临时工”的意思——封闭式寄宿制管理、每周“同课异构”、校园“安静”计划……几剂“猛药”接踵而来,直击学校沉疴。

改变在大山深处悄悄发生:

曾经“民中教师上午9点签到11点签退”的“台江时间”被扭了过来;

学校里停工4年的综合楼在他的协调下重新动工,地下室改成了宽敞的食堂,一口锅变成了六口锅,就餐井然有序;

推进学生宿舍的内部装修,实行封闭式全寄宿制管理,教师值日延伸到宿舍管理,吵闹声不断的宿舍楼安静了下来;

出台16项制度,在值日考勤、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对课堂进行规范。

大刀阔斧下,学校精气神为之一变——学生和老师告别了过去“野蛮生长”的状态,在各项有效制度的推动下,“慢一拍”的台江民中开始咬合“齿轮”,正向转动。

短短5年,台江民中“脱胎换骨”,高考本科上线率翻了两番,从“全州垫底”冲到“全州第一”;2800多名学生考上本科,改写命运;去年成绩最好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实现了台江教育史上零的突破。

“去年的高考成绩与我当校长时不相上下。”陈立群很欣慰,“这充分印证了台江的学习氛围已经上来了,教师队伍的战斗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

“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会结束,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陈立群总在思考,自己离开后,能为这里留下些什么?

于是,他主动接手了许多“分外之事”:贵州省教育厅成立“陈立群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他义务授课,接收台江县初中、小学校长跟岗学习;他推出了“小荷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不同年龄梯度的教师培养行动计划,聘请专家对青年教师实行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组织老师到杭州名校开眼界学经验;在贵州当地,接受过陈立群培训的校长、教师超过一万人次……

“教育脱贫攻坚,必须以扶教师的志、扶学生的志、扶家长的志为切入点。”陈立群在教学楼前开辟了一片“志向林”,他曾不断鼓励学生,所有的支持与帮扶都是外在的,振兴黔地苗疆,要靠一代代年轻人的真正觉醒。

2020年底,浙江省对口帮扶的四川、贵州、湖北、吉林4省80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故事的起点: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工作中,按照“一省对一省”的原则,浙江省今后结对帮扶四川省,由此浙江省全面帮扶进入新阶段。

东西部协作不会就此止步,陈立群一路向西的脚步也不会停歇。

自2020年暑假卸任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后,作为“贵州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已先后30多次回到这里,除了关注台江县民族中学,还走遍了台江县所有的乡村小学幼儿园,开展管理上的方法指导。同时,还走进威宁、望谟、册亨等贵州边远山区县的60多所乡村学校,开展教育诊断指导。

不求功德,只为心愿

“因为心里总放不下他们。”在他看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这里的孩子不缺志气不缺智慧,他们缺的是一个走出大山的机会。”

而这样的机会,只靠一任校长一次帮扶远远不够,需要星火传递,接续传承。

在陈立群家的村口,有一片200多年的大树默默伫立着。

六年前,陈立群启程远赴贵州时,曾在这些树下与九旬高龄的母亲话别。当时的话,音犹在耳:儿去贵州,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

做好人,教好书

他始终认为,他是为教育而生,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人、教好书。他一心一意做教育,也把自己对教育的思考付诸笔端,至今已出版了16本书。

他说:“我是一名普通教师,做了一点很平常的支教工作,只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安安静静地帮一把处在相对薄弱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同时提升当地民众整体的文化水平。我将此视为我的责任,我的使命。”

来源:学习强国(声明:“郑州旅院旅游管理学院”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